2025-07-31 08:36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30日讯 这个夏天,青岛历史城区人气火爆。尤其是随着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老城会场开幕,这里的客流量持续高涨,据统计,开幕仅三天便累计吸引客流150余万人次。然而,大量游客的涌入也给历史城区的交通带来不小的考验。
随着青岛停车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的高效运行,历史城区在旅游旺季通过设施优化和智慧停车等方式,应对停车大流量。
停车,不仅涉及到城市交通的顺畅和有序,还关系到市民和游客的出行体验和满意度,尤其是热门景区景点周边。为有效缓解历史城区停车供需矛盾,近年来,青岛在停车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发力,扩增量、挖存量,全方位增加停车资源供给。
在增量建设上,一批新建停车场建成投用,成为缓解停车难题的“主力军”。中山商城及禹城路地下停车场自建成启用以来,便成为市民游客游逛老城区及栈桥等景区的重要停车点,实现周边交通的地下分流,有望缓解老城区部分路段地面交通紧张的状况。青岛静态交通公司数据显示,啤酒节开幕以来,中山商城停车场日均停泊车辆从原先的330余辆增加到至450余辆,高峰时段超过500辆;泊位周转率明显提升,各项数据均创近期新高。同样投入使用的八大峡广场停车场(一期),配建地下车位215个,地上部分还配备20个大巴停车位,极大地满足了海滨景区旅游车辆的停放需求。
在挖掘存量方面,青岛充分利用早期人防设施、边角地带等空间,变废为宝。龙山人防地下停车场为前往信号山公园等景点的游客提供了便利的停车服务,啤酒节启幕以来,龙山人防停车场同样“满载运行”,平均每天停车数量达到750辆,车位使用率约92%。
除了已经建成投用的停车场,老城区还有一批正在建设中的停车场。在龙口路20号、大学路4号地块地下停车场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有序施工,加快建设。项目位于广西路以南、龙口路以西、大学路以北、常州路-人民会堂以东,地上以公园广场为主,配建综合文化设施建筑,地下建三层停车场,规划停车泊位248个。据了解,项目正加快推进主体施工,预计年底完工。项目建成后,地上区域可以为周边居民及游客提供公共设施服务功能,同时扩大网红活动体验范围,活化历史街区;而地下停车场能够有效缓解区域停车难题,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带动片区客流效应。
另外,中山路历史城区周边区域的八大峡地下停车场项目(二期)、青岛湾地下停车场项目均在有序推进,建成投用后将增加该区域停车资源供给,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停车服务。
记者从市停车设施建设指挥部获悉,近年来,为挖掘更多资源有效缓解停车难,青岛创新运用“人防+、公园+、立交+、学校+、边角地+”五个加法建设模式,利用城市边角空地、棚改腾空用地、公园绿地等有限空间建设停车场。2022年以来,青岛推动实施公共停车场291个,泊位约10.6万个,连续6年新增泊位数量全省第一。今年计划推进实施66个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新增泊位1万个以上,目前已建成泊位5900余个。
如果说停车设施建设是解决停车难题的硬件基础,那么“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则是实现高效停车管理的“智慧大脑”。目前,该平台接入1600个经营性停车场,整合46.3万个泊位,构建起全市统一的停车大数据中心,实现停车信息“一网统管、一平台运营”。
通过与之配套的“青岛停车”App,游客只需在出行前输入目的地,周边停车场的分布位置、泊位数量、饱和状态、收费标准等信息便一目了然。目前“青岛停车”注册用户达212.66万人、绑定车辆85.38万辆。“朋友提醒我们,可以用‘青岛停车’提前看一下中山路周边的停车场,我们感觉很实用,找车位挺顺利。”河南郑州游客孙先生说,这就好像为游客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停车地图,能够提前规划好停车方案,避免了到达景区后盲目寻找车位的困扰,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除了硬件设施建设和平台技术支持,青岛公安交警部门还加强对历史城区周边道路的交通疏导,根据不同时段的交通流量,合理安排警力。啤酒节活动期间,交警部门提前制定交通保障方案,增派警力在重点路段和路口指挥交通,确保活动周边道路的交通秩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梁超 文/图)
Copyright © 2025 米乐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2023008453号-1